2023年11月13日下午,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世界史学科在求真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“知名学者讲坛”——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延续性的几点思考》。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(中国历史研究院)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、副所长;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秘书长;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秘书长刘健教授主讲,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姜秀玉教授主持,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讲座。
刘健教授从两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入手,通过讲授“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进程”“被遗忘的文明”“被再现的文明”以及“被重新书写的文明”四个方面的内容,图文并茂,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延续历程。她讲到: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持续了3000多年,具有原生性、多元性、统一性和开放性的特点,但却因为波斯文明的冲击而逐渐被“遗忘”。直至近代,西欧诸国在全球性的殖民活动中,发现了许多古代两河流域的遗存并进行发掘,“亚述学”以此为依据开始建立,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开始复苏。到了现代,土耳其、伊拉克等西亚国家试图以文化手段达到某些政治、外交目标,所以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又开始被重新“书写”。
讲座结束后,刘健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,世界史学科李宗勋教授也进行发言,他认为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同为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,学界内对于两河流域子文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,也给中华文明子文明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示,比如三星堆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联性研究。随后姜秀玉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性发言。刘健教授的讲座深化了我们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延续性的理解,也为我们在学习世界古代史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。本场讲座内容丰富、观点独到,兼具深度和广度,拓展了到场师生的学术视野,受到了与会师生们的一致好评。

刘健教授讲座

姜秀玉教授致辞

讲座现场